縫紉機前的半生
老街的裁縫鋪里,那臺蝴蝶牌縫紉機踩了三十八年。母親總弓著背伏在案板上,像一株被雪壓彎的老竹。客人們夸她改的旗袍腰線比機器還精準,卻看不見她每晚扶著門框才能直起腰的背影。那天我寄回一個寫著“鐵腰板治療儀”的包裹,她隔著電話埋怨:“花這冤枉錢,不如多買兩卷紅線?!?/p>
藏在布料堆里的新幫手
周末回家,發(fā)現(xiàn)鐵腰板被母親改裝成了椅墊——她剪了塊藍印花布包住儀器,針腳細密得仿佛天生就該長在那里??p紉機嗡嗡響著,儀器散發(fā)的溫熱悄悄爬上她微駝的后背。
“也就熱乎點,和熱水袋差不多。”她嘴硬,卻破天荒沒在趕工時摘下。黃昏的光透過櫥窗,照著她給鐵腰板縫制的防塵罩,上面繡著歪扭的“平安”二字。
旗袍腰線上的秘密
漸漸地,鋪子里多了些變化:
客人試衣時,她不再急著揉腰,而是從容地理著盤扣;
繡雙面蘇繡的龍鳳時,手抖幅度小了,金線走得又穩(wěn)又直;
暴雨天收工前,會記得把鐵腰板調成祛濕模式烘烤案板。
最驚喜的是王阿婆定制的壽衣,母親堅持要繡九十九朵菊花。交貨那天,王阿婆摸著均勻細密的針腳落淚:“這手藝讓我想起四十年前出嫁時的嫁衣。”
母女間的溫度傳承
除夕夜,母親忽然把鐵腰板綁在我辦公椅上?!澳銈儗懽值谋炔瓤p紉機還傷腰?!彼鴥x器邊緣的磨痕,“我給它換了三次襯布,你記得每月曬曬電極片?!?/p>
如今每次視頻,總能看見鐵腰板在她身后若隱若現(xiàn)。有時是棗紅色錦緞罩子,有時縫著端午剩下的艾草香囊。上周她神秘兮兮展示新作:用改旗袍剩下的真絲邊角料,給儀器織了件“小馬甲”。
后記
上個月路過老街,聽見買布的姑娘問:“老板娘腰桿怎么比年輕人還直?”母親拍著縫紉機大笑:“我有二十四小時不歇的暖爐哩!”
櫥窗里的鐵腰板裹著新制的青花布罩,與那些盤扣、繡線、裁衣剪靜靜相伴?;蛟S所謂傳承,不僅是針線里的老手藝,更是教會母親在歲月長河里,學會心疼自己的那份心意。